比亚迪 富士康:比亚迪挖富士康墙脚,曾让郭台铭勃然大怒

随着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大客户的衰落,比亚迪在手机代工领域,失去了与富士康的抗衡能力。今天,很少有人再将比亚迪跟富士康对比,比亚迪主要业务集中在汽车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让其赚足了风头。而富士康今天则在手机代工领域没了对手,苹果成了富士康的现金奶牛。

人们不会忘记的是,富士康与比亚迪旷日持久的官司纠纷。回到2007年11月6日,涉嫌商业机密剽窃案富士康讼比亚迪一案,在北京民族饭店进行了一场司法鉴定听证会,并围绕“原告的商业秘密是不是其独有的”等主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

这场诉讼案之前,富士康多次起诉比亚迪窃取其商业机密。比亚迪迅速崛起,不断打破行业常规,突破雷区,触痛了富士康的神经。2002年,比亚迪成为诺基亚手机电池供货商之后,富士康的霸主地位受到强烈冲击。更烦恼的是,由于比亚迪在产品价格上有优势,原本属于富士康的客户,纷纷转向比亚迪,富士康老板郭台铭为此头疼。

富士康称,比亚迪从2003年开始挖富士康墙脚,2005年有多名高管转投比亚迪,并且没有信守富士康的员工保密协议,把多份保密文件带走,令富士康损失惨重。比亚迪作为一个靠手机电池起家的公司,几年时间迅速崛起,业务已覆盖了手机电池、液晶屏、键盘等除手机芯片之外几乎所有的手机零部件。

富士康遭遇强敌

2007年6月11日,台湾鸿海科技集团旗下的富士康国际控股发布公告,旗下两家子公司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盗取商业机密为由,同时在香港将比亚迪告上了法庭。

富士康的记恨颇有来由,比亚迪从它的手中挖走了几百名员工,让富士康饱受损失。它们之间的恩怨始于2004年前的“抢单”,当时,比亚迪开始从手机电池切入手机零组件,威胁到富士康的生意。

比亚迪发展迅猛,其2006年财报显示,整个集团去年收入达到129亿元,税前利润14.28亿元,其中,手机业务销售收入达到51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传统手机电池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5.67亿元,利润4.11亿元。

当时,在比亚迪28个事业部中,手机业务就占了10个,每个手机零组件都成立单独事业部。比亚迪凭着低成本和高质量的优势,成功打进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大厂的零组件供应链。

据台湾媒体透露,富士康之所以要控告比亚迪窃取商业机密,原因是比亚迪挖走了富士康在日本的研发高级核心主管,并连带了一项关键技术,这是一种将任何金属粉末提高精度和密度的冶金提炼合成技术,不但能提高产量、降低损耗、防腐化和延长使用期限,而且还能降低成本。

富士康高层表示,公司之间的挖角原本无可厚非,但涉及了公司的商业秘密。据透露,比亚迪已经多次从富士康挖角,甚至成立了挖角办公室。更让富士康紧张的是,当时手机行业的老大诺基亚不仅大量采用比亚迪的零组件,还有意栽培比亚迪。诺基亚不想依赖富士康,因为比亚迪的产品价格更实惠,比亚迪成了诺基亚制衡富士康的一颗棋子。

让郭台铭头疼

比亚迪创办人王传福与富士康的老板郭台铭是两个性格迥异的人,郭台铭一直与大明星们绯闻不断,而王传福则是一个习惯埋头做事的人,不喜张扬。其实,王传福曾见过郭台铭,是受对方的邀请。当时比亚迪还没有威胁到富士康,双方见面是为了做生意。但令郭台铭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比亚迪竟然让他颇费脑筋,成为富士康在内地最重要的竞争对手。

上世纪90年代,国内一块普通的手机电池卖价高达百余元。而中国厂商仅能从日本购入电池,搭配其他零件组装生产,获利微薄。这让王传福很受刺激,于是他决定自己生产电池。

但那时的王传福根本拿不出足够的钱建生产线,只好组建人力流水线,关键生产设备则以自行研发的机器代替。然而,就是这样的半自动化的生产线,却能造出低价的产品,并在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中无往不胜。

2000年,日本厂商生产的手机锂电池每块报价是8美元,而比亚迪的产品却只要2.5美元,明显的价格优势,让比亚迪受到了众多手机厂商的青睐,在当时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松下等主流手机厂家的主要供应商。2007年,比亚迪的镍镉、锂、镍氢电池销售量,分别居全球第一、二、三位。

稳定手机电池市场后,比亚迪开始横向发展,从屏幕、镜头模块、键盘机壳模具到软性电路板等;除了芯片,比亚迪几乎供应所有的手机零组件。比亚迪的业务,跟富士康越来越相似,除了在计算机领域没有重叠外。不过,有一点是必须承认的,与富士康相比,比亚迪在核心竞争力上还有一定差距。

利益下的较量

2007年11月6日,听证会在北京民族饭店举行。听证会上,富士康指控,比亚迪公开的年报数据显示,该公司2006年手机制造的营收超过51.35亿元人民币,较2005年19.06亿元增长了169.3%,较2004年9.39亿元更是增长了4倍多。

一方面是富士康员工不断地跳槽到比亚迪,一方面是比亚迪的手机业务爆发性增长。富士康指出,比亚迪原来是做汽车和电池业务的,在2003年之前根本不做手机,这样一家一点经验都没有的企业,只用了3年时间,就实现了手机业务51亿元的收入,这种强爆发式的增长极不正常,与我们公司的商业秘密大量流失、大量员工跳槽,在时间上是相互吻合的。

据富士康的律师介绍,富士康在发现公司的大量技术档案失窃后,请求深圳中院采取证据保全措施,法院在比亚迪的办公地点查扣复制了该公司高管柳相军和司少青的计算机硬盘内容,他们以前均是富士康的员工,后相继来到比亚迪工作。在法院组织的证据勘验中,富士康的律师看到,该硬盘中有富士康文头的Word文件,有的文档上面还有富士康的标识,以及相关主管人的签字,可能涉及公司的商业秘密。

但比亚迪方面认为,富士康提交鉴定的这套体系文件是公知信息,比亚迪没有直接使用它。指出富士康起诉比亚迪的根本目的在于排挤竞争对手,获取垄断地位。王传福在公开场合表示,富士康是在故意捣乱。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