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夹:大麦票夹:从工具到服务的技术演进之路

本文基于大麦票夹过去工作以及未来思考总结而成。按基础电子票功能、行业无纸化、服务化的三个阶段阐述了大麦票夹的发展及背后技术架构的变化。希望以此引发大家一起思考:技术架构如何提前布局以满足业务在不同阶段的要求。

一、背景 - 什么是票夹

票夹,顾名思义,装票的小夹子。在大麦 APP 这个曾经工具性很强的应用中,承担起了电子票收录和使用的功能。

用户在大麦购买一张演出票,如果是电子票,出票后用户就可以在票夹找到这张票,看到票的场次、看台、座位号等基本信息。在入场的时候,可以展示票的二维码信息给验票设备,扫码验证通过后即可入场。

图 1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为了方便使用票,所有票是按场次组织在一起的;如果该演出场次可以换纸质票,会有换票点的位置引导;在验票后会更新票的状态……

可以说,最初票夹的所有功能和交互设计都是为了方便用户行使最基本的使用权利。这也是第一阶段票夹所做的主要工作。下面从第一阶段开始介绍票夹的发展历程。

二、电子票基本服务

票夹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实现电子票服务的基本功能和可靠性。

基本功能很好理解,电子票如何加密,在 APP 侧的二维码如何生成;在验票端如何校验二维码是有效的。

为了利用好阿里生态,在大麦 APP 落电子票的同时还向用户的支付宝卡包中落入电子票,让用户不但可以使用大麦 APP 入场,还能使用支付宝卡包入场。

下图系统的描绘了大麦票夹的电子票基本服务。其核心还是二维码电子票部分,稍详细介绍一下。

图 2

1. 动态二维码

二维码电子票分静态二维码和动态二维码。

静态二维码就是一个固定的码,实现简单,但是安全性较低,如果二维码被拍照或者截图,理论上相当于这张票被复制了。

动态二维码在整个产票落票过程进行了多重签名和加密,在端上还通过算法结合 APP 环境进行了动态加密生产可变化的二维码,有效防止票被复制。

目前大麦主流使用动态二维码模型的电子票,在大麦 APP 和支付宝卡包同样支持。

2. 客户端本地化缓存

在现场验票的场景下,需要面对一些极端条件,其中之一便是用户手机的无线网络。目前 4G 网络已经普及,但是在大型演唱会的时候,场馆附近会聚集大量的人,每人一个手机很轻松就超过了 4G 基站的承载能力,导致现场用户手机端的网络很差或者几乎处于无网状态。

如果该演唱会采用电子票入场的方式,那就是场灾难,大批用户因为打不开大麦 APP 中的电子票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