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普斯曲线:余淼杰老师 经济学原理复习笔记(宏观3) 2020-12-14

经济学原理复习笔记(宏观3)

  • 第12章 短期经济波动
    • chapter 33 总需求与总供给
      • 33.1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 33.2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 chapter 34 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 34.1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 34.1.1 流动性偏好理论
        • 34.1.2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 34.1.3 货币供给的变动
      • 34.2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 34.2.1 政府购买的变动
    • chapter 35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 35.1 菲利普斯曲线

第12章 短期经济波动

chapter 33 总需求与总供给

衰退: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率增加的时期
萧条:严重的衰退

  • 例如08年的金融危机

33.1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 事实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 经济周期:经济当中的波动
    • 经济波动根本没有规律——曼昆
  • 事实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 对于监视短期波动而言,人们观察经济活动当中的哪个变量实际上无关紧要
    • 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工业生产,零售额,住房销售额,汽车销售额
  • 事实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33.2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古典二分法:将变量分为真实变量和名义变量

  •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世界,但并没有描述短期世界

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3个原因

  • 财富效应:(C)物价水平的降低提高了人们手中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也就是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消费,从而拉动了需求。
  • 利率效应:**(I)**物价水平的降低使得人们采用更少的现金就能够应付生活所需,因此将更多的财富存入银行,或者进行一些投资,这样的行为使得可贷资金市场当中的资金数量增加。银行行长这个时候就有点点懵逼了,心想:“你们给我这么多钱我还要付给你们利息,这好吗,这不好。”于是他决定下调利率。利率下调又使得人们不甘心把钱往银行里放了,但是人们的钱还是多呀,怎么办呢,于是大家就开始自己进行投资了。
    • 个人理解:银行虽然下调了利率,毕竟经过可贷资金市场流通的货币量还是增加了,因此银行也会增加其自身的投资,从而拉动需求,后文指出,这将是需求曲线下移的主要原因。
  • 汇率效应: **(NX)**下调的利率(由前面指出的那样)使得投资者们更加希望将货币投向海外,伴随着资金的流出,对应的是通货真实价值的下降(反正你们要把钱投过来,那么对方上调一点利率,你还是需要接受咯~)相对于国外的物品,国内的物品变得便宜了,因此这样的操作刺激了对净出口的支出,从而增加了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

曼昆的教材在这里的逻辑非常的清晰,讨论需求的时候从GDP的4个部分入手,出去G这一个不好自然变动的部分,剩下的三个部分都会对需求曲线的向下倾斜(短期)做出贡献

chapter 34 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34.1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34.1.1 流动性偏好理论
  • 利率的调整使得货币供给与需求平衡

货币供给(一条竖直的曲线,不由利率决定)

  • 公开市场操作
    • 美联储通过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卖债券来改变经济中的货币量:这个相当于是从中央银行这个货币的蓄水池中自由的抽水,从源头进行把控,牵一发而动全身。
  • 改变贴现率
    • 贴现率:银行从美联储借准备金的利率
    • 贴现率相当于是说,银行从美联储那里贷款,于是乎,对银行来说,我从你美联储这里借钱,自然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然后央爸说,OK~(余淼杰老师口头禅),现在你从我这里借钱,可以少付一点点利息,因此银行老板点一根雪茄,大笔一挥,反手又问央爸又借了100个亿(乱说的),现在银行有钱了,他也下调自己的利率,从而人们在他这儿存的前变少了,而借钱的人变多了,从而增加了市场上货币的供给。
    • 结论:下调贴现率可以增加市场上货币的供给。反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减少市场上货币的供给。(央爸:“你别借了,我要收你100%的利息”。银行行长:“大家快来我这里存款,我要用这些钱给央爸交保护费…”)
  • 改变法定准备金
  • 改变支付给银行持有的准备金的利率
    • (要求)银行的钱有一部分作为准备金放在他们自己那里晒太阳的时候,央行还是要给这帮大佬交钱的,但是央行可以决定给这些大佬们付多少钱…央行付的钱多,那么转身市场上流动的货币数量就多。

货币需求

  • 同样条件下,利率越高,货币的需求越少(因为人们倾向于存款)

融会贯通:
长期之中:

  • 产量:由自然产出水平决定(就是一系列的要素)
  • 产量决定利率,使得可贷资金的供求平衡P297
34.1.2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这里需要讲好一个故事:(这里会比书上更加完整)

  • 当社会当中货物的产量减少,对应着物价水平的上升(微观),物价水平的上升降低了人们的需求(微观),与社会当中货物的产量相对应,达到供求平衡。但是故事可以继续讲下去…
  • 社会当中的物价水平上升的时候,人们对应需要持有更多的货币,而这个时候认为货币的供给不变(理由见前文)。货币的需求上升,货币的供给不变,只能够对应着更高的利率,来抵消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因此所以会说,长期之中,利率由产量所决定。
  • 当利率提高的时候,人们更加倾向于储蓄,因此对应更少的投资活动,从而降低了人们对于物品与需求的需求量。
  • 应该指出的是,当利率提高的时候,人们手中的钱总量其实并没有变化,人们并不是通过产量的多少直接决定自己的需求

    • 我要上街买白菜,才不会在乎现在市场上总共有多少白菜,(就算摊子上堆了一吨的白菜,老板要卖100块一斤,我也不会去买),而是看我买不买得起这一些白菜,也就是白菜的价格,前面的这一些讨论适用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指出,我们不仅要看白菜的价格,还要看我手上有多少钱
    • 宏观经济学给出了另一种视角,诚然我们通过物品的价格来判断自己是否购买,但是宏观经济学指出,对于整一个市场而言,当物价的总体水平上升,人们会倾向于降低自己的购买的欲望。这不是说青菜贵了我就去买肉吃,也不是因为我买不起社会上一些我想要购买的东西,而是因为我不想买,我为什么不想买呢?因为我把钱存在银行里可以有更高的利率。为什么有更多的利率?因为物价的水平上升了,而社会上又没有那么多的钱(货币的总量),因此人们倾向于向银行借钱或者从银行取钱,这样的人一多就会把银行的老板吓坏,从而提高自己的利率,给老百姓交保护费。所以你看,宏观经济给出了需求下降的又一个解释。
    • 总结:当产量下降,物价水平相应上升,人们因为两个原因降低自己的需求:更贵的物品和银行之中更高的利率

    34.1.3 货币供给的变动

    这里讲了另外一个故事:

    • 当央妈开始印钞票,货币供给增加;银行行长看着账户上多出来的钱,想着反正我现在也不缺钱,总是要降低一点利率你们才会来取钱借钱,因此对应着利率下降,同时市面上物价抬高(结合之前,相当于对市场上的人们征税),但是总的来说,市面上的钱变多了势必增加人们对于物品和服务的需求(毕竟这些钱最后还是回到老百姓手中,这其实应该是一个挺长的过程)
    • 钱刚开始其实不在人民手中,是人们从银行取钱,然后更多的进行投资,所以才增加了需求,不是因为人们的钱多了,而是因为人们手上的钱多了,也就是不是人变富了,而是人们现金变多了。

    34.2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34.2.1 政府购买的变动

    政府通过改变其物品与服务的购买,直接影响总需求曲线

    两个效应:

    • 乘数效应:政府投资200亿,市场通过边际消费倾向MPC进行加成
    • 挤出效应:对货币需求的增加带来利率的上升,从而导致消费需求的减小

    例子:税收变动
    税收减小带来消费支出的增加,提高人们的收入,收入的提高又将导致消费和支出的增加,这里就存在一个乘数效应;同时市场的变热将导致利率的增加,利率的增加将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小人们的需求,使得人们倾向于存款,这就是挤出效应

    • 这里我提出一个问题:当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当然倾向于进一步的消费,但是由于MPC<1, 必定相应的会增加投资,增加存款,这相当于增加了可贷资金市场之上的货币供给,从而将会降低利率,这与之前所说的利率增加似乎存在一定的矛盾。
      • 对此我进行一定的思考,一个想法是可贷资金市场之上的需求是否相应的增大了呢?因为市场过热不仅仅只是反应在更多的存款之上,相应的也会刺激更多的投资,也就是对应于更大的需求,市场过热带来存款增加不假,但是从大方向来说,逆风而动的货币政策必将抬高利率,而不会放任市场,甚至参与到进一步加热市场,火上浇油的正反馈之中去。

    chapter 35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35.1 菲利普斯曲线

    • 低失业率对应着高通货膨胀,高通货膨胀对应着低失业率
      一种解释:低失业率与高总需求相关,而很高的总需求会给整个经济带来工资与物价上升的压力

    短期中出现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是因为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使得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

    • 失业率 = 自然失业率 + a(预期通货膨胀率 - 实际通货膨胀率)

    • 对美国历史非常精彩的一段回顾,让我相信,这是整本《经济学原理》当中最最有趣的部分,我将不对这一部分做任何的笔记,但是这一章的论述,让我充分体会到了人心的纤毫之处之于宏观经济学的独特魅力。

    • 我想在这里简单写一点自己的感想: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将会影响到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这原本已经非常让人感到兴奋,在随后的沃尔克时代,政府再一次运用了人们对于政府政策预期的预期影响整一条菲利普斯曲线,不但影响了其中的一阶导数,甚至影响到了其中的二阶导数,也就是说,诚然,在经历了一段高通货膨胀率的时期之后,人们对于高通货膨胀率已经形成了稳定预期,而失业率同样居高不下,这个时候,突然的降低通货膨胀率将会进一步加深失业率带来的一系类问题——具体的来说,通过货币与财政的手段降低通货膨胀率之后,人们依然按照原本的对于通货膨胀率的预期签订合同,这就会导致由于和劳动者的合同之中高估了将来的通货膨胀率,劳动者们在随后的几年当中收到了较高的工资,这相当于提高了生产者的成本,从而无力雇佣更多的职员扩大生产,相应抬高了失业率。人心在其中的作用真的非常微妙,但同样非常的深刻。

    • 物理当中的热力学指出,“more is different”, 人心是否同样如此呢?我觉得当社会的大多数形成一个整体,社会当中每一个人的情感当中的变数就将会大大的减少,体现出一种惯性。对未来的预期构成了社会发展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认知心理学当中有著名的所谓“自我实现预言”,而菲尔普斯曲线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预言在现实的社会之中同样的存在,并且表现为一种群体性的力量

    • 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带来社会之中稳定的因素。人们一方面抱怨社会生活之中的庸庸碌碌,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但是另一方面其实又在享受着一切按照秩序有条不紊前进的感觉。这是其实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图景,或许是一种悲哀?但是无论如何,这也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宏观经济学仿佛让我站在了世界的顶端,为此我只能表示最最由衷的感激。

    •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最美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最糟糕的时代。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呢?我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的乐观。我清楚,这样的乐观或许并不来自于这个世界,而仅仅只是来自于这一个国家(三观超正有没有哈哈哈哈)。人类的历史之上,尽管有过这种种较为完备的理论,尽管有过种种令人扼腕的前车之鉴,人间的悲剧依然在以一种又一种不同的形式上演,芸芸的众生在这个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上,演出着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在一个个微小的空间之内,我们选择妥协,或者选择对抗。

    •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世界有一个世界的纠结。

    • 下一篇读庄子的《齐物论》,于此不再多言。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