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性质:企业的性质:诺奖得主科斯经典原文翻译及解读1

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著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鼻祖。科斯因发现并阐明了交易成本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而获得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斯在其1937年发表的文章《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并以此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以及企业扩展的边界问题。该篇文章也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笔者打算通过几篇博文的内容来对《企业的性质》进行详细解读,本文是系列中的第一篇。

The Nature of the Firm (1937)

R. H. COASE

 

Economic theory has suffered in the past from a failure to state clearly its assumption.Economists in building up a theory have often omitted to examine the foundations on which it was erected. This examination is, however, essential not only to prevent them is understanding and needles controversy which arise from a lack of knowledge of the assumptions on which a theory is based,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extreme importance for economics of good judgment in choosing between rival sets of assumptions. For instanc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use of the word “firm” in economics may be different from the use of the term by the “plain man.”' Since there is apparently a trend in economic theory towards starting analysis with the individual firm and not with the industry,2it is ail the more necessary not only that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word "firm"should be given but that its difference from a firm in the "real world," if it aists, should be made clear. Mrs. Robinson has said that"the two questions to be asked of a set of assumptions in economics are:Are they tractable? And : Do they correspond with the real world?"3Though, as Mrs. Robinson points out, "More often one set will be manageable and the other realistic," yet there may well be branches of theory where assumptions may be both manageable and realistic. It is hoped to show in the following paper that a definition of a firm may be obtained which is not only realistic in that it corresponds to what is meant by a firm in the real world, but is tractable by two of the most powerful instruments of economic analysis developed by Marshall, the idea of the margin and that of substitution, together giving the idea of substitution at the margin.4 Our definition must, of course, "relate to formal relations which are capable of being conceived exactly."5


【译文】

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


【注解】1:

①西方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经济理论过程中普遍利用“假设”对需要研究的问题给予命题,也就是首先设定“提问”,可是过去的经济理论或经济学家们没有很好的说明这种假设,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时候,设定一系列“假设”又是非常必要的。

②指出很多经学家对自己设定的“假设”通常并没有深入到社会、行业、产业中进行考察导致这种“假设”出现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

③明确提出考察对解决误解和争论以及对“假设”的推论是非常重要的。

④科斯在切入主题时候采取不经意的做法,他用“例如”方式点出了主题,提出“企业”这个词汇研究的重要性,同时说明过去的经济理论对于“企业”认识,基本上是从私人企业角度分析,而本文是想从产业角度开展分析企业的。

⑤科斯在此处明确了他到底要干什么的问题,他准备做两件事:第一件给出关于“企业”这个词汇的真实含义;第二件是将推论出来的“企业定义”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对比,进而论证他们之间是否完全相吻合。

⑥罗宾逊夫人: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琼·罗宾逊夫人)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夫人是世界级经济学家当中的惟一女性,而且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性经济学家,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应该获得而未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少数几个经济学家之一。琼·罗宾逊夫人虽然未能获得经济学界的这一最高荣誉,但她被世人公认的最高成就是在J.R.沙克尔顿和G.洛克斯利合编的《当代十二位经济学家》一书中榜上有名。

按照罗宾逊夫人的说法,经济学家在研究经经济理论之前对一系列“假设”要给予研析,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这种“假设”能够容易处理吗?另一个是这种“假设”与现实世界能够相吻合吗?

⑦科斯在这里先将罗宾逊夫人关于“假设”应具备的条件展开讨论,科斯认为罗宾逊夫人关于“假设”建立的条件,在一般情况下“假设”可能符合第一个条件“假设容易处理”,或者符合第二个条件“假设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在特殊情况下是否存在第三种条件呢?科斯认为“有”,就是“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

⑧科斯利用罗宾逊夫人关于“假设”建立条件的理论,阐明自己论证“企业定义”方法和工具,科斯的研究方法就是让“企业定义”这个假设既能符合现实世界,又能容易处理;科斯的研究工具就是利用马歇尔的“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要完成企业定义这项论证工作还需要正规叙述和准确表达这个必要条件。

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例如完全替代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为一常数,这时无差异曲线为一直线,斜率不变。这种情形表明消费者关心的是两种商品的总数量,而非其差异。又例如完全互补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替代,而是始终以一种固定比例捆绑消费。这是其无差异曲线就呈现为一直角线。好比说左鞋和右鞋、牙膏和牙刷。

⑨马歇尔: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及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当代经济学的创立者,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剑桥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


【评注】

•Part0:序言——明确研究命题      •明确研究的命题——企业的性质      •明确研究的方法——边际与替代      •期望达到的效果
             –假设易于处理
             –假设符合实际

I

It is convenient if, in searching for a definition of a firm, we first consider the economic system as it is normally treated by the economist. Let us consider the descrip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given by Sir Arthur Salter6. “The normal economic system works itself. For its current operation it is under no central control, it needs no central survey. Over the whole range of human activity and human need, supply is adjusted to demand, and production to consumption, by a process that is automatic, elastic and responsive.” An economist thinks of the economic system as being co-ordinated by the price mechanism and society becomes not an organization but an organism.7 The economic system“works itself.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re is no planning by individuals.These exercise foresight and choose between alternatives. This is necessarily so if there is to be order in the system. But this theory assumes that the direction of resources is dependent directly on the price mechanism. Indeed, it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an objection to economic planning that it merely tries to do what is already done by the price mechanism.8 Sir Arthur Salter's description, however, gives a very incomplete picture of our economic system. Within a firm, the description does not fit at all. For instance, in economic theory we find that the allocation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between different uses is determined by the price mechanism. The price of factor A becomes higher in X than in Y. As a result, A moves from Y to X unti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ices in X and Y,except if 50 far as it compensates for other differential advantages,disappears. Yet in the real world, we find that there are many areas where this does not apply. If a workman moves from department Y to department X, he does not go because of a change in relative prices, but because he is ordered to do 50. Those who object to economic planning on the grounds that the problem is solved by price movements can be answered by pointing out that there is planning within our economic system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individual planning mentioned above and which is akin to what is normally called economic planning. The example given above is typical of a large sphere in our modem economic system. 0f course, this fact has not been ignored by economists. Marshall introduces organization as a fourth factor of production; J.B.Clark gives the co-ordinating function to the entrepreneur; Professor Knight introduces managers who co-ordinate. As D. H. Robertson points out, we find"islands of conscious power in this ocean of unconscious co-operation like lumps of butter coagulating in a pail of buttermilk.”9 But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it is usually argued that co-ordination will be done by the price mechanism, why is such organization necessary? Why are there these"islands of conscious power"? Outside the firm, price movements direct production, which is coordinated through a series of exchange transactions on the market. Within a firm, these markets transactions are eliminated and in place of the complicated market structure with exchange transactions is substituted the entrepreneur co-ordinator, who directs production.10 It is clear that these are alternative methods of co-ordinating production. Yet,having regard to the fact that if production is regulated by price movements,production could be carried on without any organization at all, well might we ask, why is there any organization?


【译文】

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士对经济体制的描述。“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一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经济体制“自行运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人们都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和选择。假如要使经济体制有秩序的话,这就是不可或缺的。但这种理论假定资源的流动方向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确实,仅仅试图去做已由价格机制做完的事常常被认为是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一个理由。然而,阿瑟·索尔特爵士的描述却给出了一个有关我们经济体制的非常不完整的画面。在企业中,这种描述根本不适用。例如,我们发现在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如果要素A的价格在X比在Y高,则A就会从Y流向X,直到X和Y之间的价格差消失为止,除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其他方面的利益补偿。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在许多地方并不适用。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Y流向部门X,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那些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人的理由是,问题已被价格机制解决了。对于这种观点,应该指出,我们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计划完全不同于上面所提到的私人计划,而类似于通常所说的经济计划。上面这个例子在我们的现代经济体制中具有大范围的典型意义。当然,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忽视这一事实。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正如D·H·罗伯逊所指出的,我们发现了“在不自觉的统筹协调的大海中的自觉力量的小岛,它如同凝结在一桶黄油牛奶中的一块块黄油。”但既然人们通常认为统筹协调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那么,为什么这样的组织是必需的呢?为什么会存在“自觉力量的小岛”呢?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然而,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问:组织为什么存在?


【注解】2:

①科斯在进入正式论证环节一开始是从考察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如何运行,这个宏观经济层面迈入他的第一步研究工作。

②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是如何运行的呢?第一,经济体制是自动运行的;不需要集中控制;第二,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第三,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第四,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一个组织。

③F. A.哈耶克(F.A. Hayek 1899年至1992年)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先后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和政治科学博士学位,20世纪20年代留学美国,先后任维也纳大学讲师、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所长、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等。1938年加入英国籍。

哈耶克早期以研究货币和经济周期理论成名,提出货币投资过度理论。他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信贷变动引起的投资变动。银行信贷的扩大刺激了投资,一旦银行停止信贷扩张,经济就会由于缺乏资本而爆发危机。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反对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他把70年代资本主义滞胀的出现归罪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哈耶克一直反对社会主义,反对计划经济,认为社会主义限制了利己的动力,计划经济中的集中决策没有市场经济中的分散决策灵活,所以社会主义不可能有高效率;而且社会主义违背人性,计划经济导致政府极权,是“通向奴役的道路”。他还反对西欧社会民主党和英国工党的社会改良措施。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西方国家学术界有重要影响。1974年他与瑞典经济学家缪达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著有《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物价与生产》、《资本纯理论》、《通向奴役的道路》、《法律、立法与自由》、《货币的非国家化:共存货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等。

④科斯在此处对“经济体制自运行”理论有自己不同看法,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承认经济体制是自运行的,不需要整个社会或国家的计划来管理和控制这个事实,但是,他经过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国家计划不代表就没有“私人计划”,如果让经济体制有序运行,就一定需要这种私人计划,而且这种私人计划也实实在在存在的。同时科斯又进一步明确私人计划是建立在假设“资源的流动方向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

⑤科斯对阿瑟·索尔特爵士研究的结论给予反驳,阿瑟·索尔特爵士所描述的经济体制在企业内部是不适用的,因为仅仅依靠价格机制来调整经济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科斯认为对于价格机制自动调整在整个社会运作层面是有效地,而在企业内部是无效的。

⑥他进一步用案例说明价格机制调整的实际状况,生产要素是由价格机制来分配的,那么价格机制是如何对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呢?假如生产要素A其价格在X方面高于Y方面,那么,生产要素A就会流向X方面,即生产要素向价格高的方面转化,生产要素A肯定不会向价格低的方面转化。如果生产要素A出现了向价格低的方面转化,而不是向价格高的方面转化,这种情况的出现是需要一个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其他方面的利益补偿”。

⑦科斯利用确立“假设”的两个条件理论对上述情况给予了否定,因为上述的这种情况在“现实世界”中很多地方不相吻合,那么在“现实世界”中很多的地方实际情况是如何呢?科斯继续用案例来说明,他讲如果有一个工人从一个部门调到另外一个部门,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价格机制调整的作用,不是因为另外一个部门工资高才导致这名工人去另外部门,导致这名工人去另外部门的原因是调令,是由上一级领导的决定,而这种情况在现实世界中是广泛存在的。

⑧科斯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制时,对计划的解释是:在企业内部一个工人从一个部门调整到另一个部门的现象,有的人解释是因为价格机制调节的结果,科斯不是这样认为,“对于这种观点,应该指出,我们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计划完全不同于上面所提到的私人计划,而类似于通常所说的经济计划。”

⑨J·B·克拉克: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26—1938.3.21) 美国边际主义经济学家、美国经济学会创始人、协会第三任会长。约翰·贝茨·克拉克提出了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率说)、生产耗竭理论和研究出根植于边际效用的需求理论。

⑩奈特:富兰克·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1885.11.7- 1972.4.15)——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富兰克·H·奈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于经济学发展和经济分析方法的创新做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作为一个古典自由主义者,他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作为一个批评家,他告诫公众,经济学家的知识是有限的,其预测的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名教师,他培养出了像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和布坎南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

⑾D·H·罗伯逊:丹尼斯·霍尔姆·罗伯逊(Dennis H. Robertson,1890—1963)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斯·霍尔姆·罗伯逊出生于英国剑桥郡。在庇古教授和凯恩斯的指导下,钻研马歇尔经济学。从此,他和凯恩斯的建设性合作关系一直保持着,直到30年代末凯恩斯革命的高潮时期才与凯恩斯分道扬镳。主要著作有《产业波动研究》、《货币》、《产业的控制》、《银行政策与物价水平》、《经济原理讲义》,此外,他还先后发表了90余篇文章,其中较重要的大都收集在9本论文集,如《货币理论论文集》、《效用及其他》、《货币与利息论文集》中。

⑿科斯根据他对价格机制在企业内部并没有按照自行调节的现状的考察,并特别讲到不仅我看到了这样的事实,还有很多经济学家也看了这样的事实,这样的事实说明什么呢?它说明有一种组织力量的存在,到此科斯提出了组织的概念,我理解科斯在这个地方提出组织的概念有两个含义,其一,证明那个工人从一个部门流向另一个部门这种现象不是因为价格机制的作用;其二,那个工人的流动是因为组织的力量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结果。科斯为了论证自己最关键的一个观点“价格机制在企业内部作用是消失的,是被另外一种力量或方式所取代”这个论点,通过案例和经济学关于组织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观点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⒀在自己的论点经过严谨论证后,科斯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到了这个地方我们才能看出科斯真正目的,大家要特别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被提出来“市场交易”,这将为下面的“交易费用”概念的引申做好铺垫工作。

⒁科斯在得出这种结论后紧接着又追问到:“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问:组织(企业)为什么存在?”本文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科斯试图探寻企业的产生问题和企业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


Of course,the degree to which the price mechanism is superseded varies greatly. In a department store, the allocation of the different sections to the various locations in the building may be done by the controlling authority or it may be the result of competitive price bidding for space. In the Lancashire cotton industry, a weaver can rent power and shop-room and can obtain looms and yarn on credit.11


【译文】

当然,价格机制能被替代的程度有很大差异。在一个百货商店中,各种柜台在大楼里的空间配置既可以由管理当局决定,也可以是为场地进行竞争性价格招标的结果。在兰开夏的棉纺织业中,一个纺织商能靠信用租到动力设备和店铺,获得织机和棉纱。然而,这一系列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通常是在没有价格机制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显然,作为替代价格机制的“纵向”一体化的程度在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间差别悬殊。


【注解】3:

①在肯定了价格机制在企业内部是能够被替代的结论后,科斯继续研究了价格机制能被替代的程度的差异。

②在这里我们要非常注意科斯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纵向’一体化的程度”,他将“‘纵向’一体化的程度”看作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正是“‘纵向’一体化的程度”在现实中存在着不同,才导致价格机制被替代后在不同的产业和不同的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③纵向一体化又叫垂直一体化,指企业将生产与原料供应,或者生产与产品销售联合在一起的战略形式,是企业在两个可能的方向上扩展现有经营业务的一种发展战略,是将公司的经营活动向后扩展到原材料供应或向前扩展到销售终端的一种战略体系。包括后向一体化战略和前向一体化战略,也就是将经营领域向深度发展的战略。

后向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自行生产其生产链上的上游产品,例如,纺织企业拥有自己的热电厂,生产所需的电力和蒸汽。前向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自行生产其生产链下游的产品,向产品的深加工和流通领域发展。例如,纺织企业自己进行印染和服装加工。

按照科斯在这里提出的“‘纵向’一体化”的概念,根据“‘纵向’一体化”概念的解释,我的理解是企业无论是向前一体化,还是向后一体化,都不受价格机制的控制和影响,因为按照科斯的观点,这个时候价格机制已经被“‘纵向’一体化”所替代了,而这种替代的程度是与“‘纵向’一体化的程度”是相联系的。


This co-ordination of the various factors of production is, however, normally carried out without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price mechanism. As is evident, the amount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involving as it does the supersession of the price mechanism, varies greatly from industry to industry and from firm to firm. It can, I think, be assumed that the distinguishing mark of the firm is the supersession of the price mechanism. It is, of course, as Professor Robbins points out, “related to an outside network of relative prices and costs,” 12but it is important to discover the exact nature of this relationship. This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a firm and the allocation in the economic system has been very vividly described by Mr. Maurice Dobb when discussing Adam Smith's conception of the capitalist: “It began to be seen that there was something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relations inside each factory or unit captained by an undertaker; there were the relations of the undertaker with the rest of the economic world outside his immediate sphere... the undertaker busies himself with 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side each firm and he plans and organises consciously,” but “he is related to the much larger economic specialisation, of which he himself is merely one specialised unit. Here,he plays his part as a single ceIl in a larger organism, mainly unconscious of the wider rôle he fills.”13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while economists treat the price mechanism as a coordinating instrument,the? also admit the co-ordinating function of the “entrepreneur,” it is surely important to enquire why co-ordination is the work of the price mechanism in one case and of the entrepreneur in another.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bridge what appears to be a gap in economic theory between the assumption (made for some purposes) that resources are allocated by means of the price mechanism and the assumption (made for other purposes) that this allocation is dependent on the entrepreneur-co-ordinator. We have to explain the basis on which, in practice,this choice between alternatives is effected.14


【译文】

我认为,可以假定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当然,正如罗宾斯教授所指出的:“(企业)与外部的相对价格和相对成本的网络有关,”,但重要的是发现这种关系的真正性质。莫里斯•多布先生生动地描述了资源配置在企业中和在经济体系中的区别。他在讨论亚当•斯密的资本家概念时写道:“人们开始看到存在着比承包商主持的每一个工厂或单位的内部关系更加重要的事情;承包商与在他的直接活动空间之外的经济世界存在着联系……承包商亲自忙于每一个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并且他自觉地进行着计划和组织,”但是“他是与更大规模的经济专业化相联系的,在那里他自己不过是一个专业化的单位。可见,他在一个大规模的有机体中发挥着他作为一个单个细胞的作用,他几乎是不自觉地担任着一个重要角色。

就事实而言,虽然经济学家们将价格机制作为一种协调工具,可他们也承认了“企业家”的协调功能,研究为什么协调在某一情况下是价格机制的工作,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又是企业家的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经济理论的一个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这个鸿沟出现在这样两个假设之间:一个假设(为了某些目的作出的)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另一个假设(为了其他一些目的作出的)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我们必须说明在实践中影响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


【注解】4:

①科斯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假设,即:“我认为,可以假定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我们特别要注意在谈到企业的特征时候,科斯使用的是“假设”,科斯并没有使用“就是”这个词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科斯在谈到价格机制替代的差异时,使用的是“‘纵向’一体化的程度”,而到了这里科斯提到的是将企业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那么,这就需要我们继续讨论“‘纵向’一体化的程度”与企业是否是一回事,“‘纵向’一体化的程度”作为替代物科斯回答是肯定的,而企业作为替代物科斯是给出了假设,这里需要区别。

②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组织行为学的权威,他在亚里桑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圣迭戈大学任教。

罗宾斯博士兴趣广泛,尤其在组织冲突、权力和政治,以及开发有效的人际关系技能等方面成就突出。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组织中的冲突、权威、政治以及有效人际关系技能的开发方面。

罗宾斯是世界上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领域最畅销教材的作者,他的著作销量已过200万册,在全美超过1000家大学中广泛使用。在长期从事管理学研究过程中,他撰写的教科书中最著名的有《管理学》、《管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精要》、《人际技能培训》、《组织理论》、《成功主管培训手册》等。

③莫里斯·多布(Maurice Herbert Dobb 1900—1976)当代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1900年7月24日生于伦敦,1976年8月17日在剑桥逝世。多布是英国20世纪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剑桥和伦敦学习之后,他于1924年在剑桥获得教职。他在剑桥期间和退休以后的著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计划、价值理论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的学术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的学术著作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他是一位积极的政治斗士,并使自己的理论著述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的著述注重于研究实际问题。在自传性的笔记中,多布着重谈到他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所具有的政治积极性。从1922年直到逝世,他一直是共产党员。

他的《资本主义发展研究》探讨了导致封建制度危机及瓦解的封建生产的“运动规律”,驳斥了那种认为不断发展的交换和贸易的外在力量才是其原因的论点。这部著作及其有关的著作,决定了其他学者在后来发表的著作中所提出的问题(参看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条目)。他发表的许多有关社会主义计划的著作——从1928年的《工资》到1970年的《社会主义计划若干问题》,都探讨了市场与计划的关系以及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耗资料的生产之间的适当平衡的问题。他的关于价值理论、关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著作,在若干年内几乎是英国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作。他对价值论的解释,特别是后来的著作(1970年和1973年),深受李嘉图和斯拉法的影响,他还与斯拉法合作出版了李嘉图的著作。

④亚当.斯密(Adam Smith公元1723~公元1790),经济学鼻祖,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亚当.斯密出生于1723年6月5日(苏格兰苏格兰伐夫郡可可卡地),逝世于1790年7月17日(苏格兰苏格兰爱丁堡)他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创建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在价值论上,不仅论证了劳动价值论,而且还确定了这一原理的最早理论体系。它的深刻见解为后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针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提出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⑤科斯强调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的生产要素协调与社会资源配置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价格机制来完成,另一种是通过企业来完成,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现象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科斯本人明确指出就是为了这个目标积极做出努力的。


【评注】

Part 1:论证企业的性质

  • 科斯首先总结了现有经济学观念中,学者们认为经济体是如何运行的:

               - 经济体制是自动运行的,不需要集中控制,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萨尔特)
               - 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一个组织。(哈耶克)

  • 科斯对上述已有的认识提出质疑:

                - 科斯在对“经济体制自动运行”的质疑:他承认经济体制自动运行,不需要整个社会或国家的计划来管理和控

                  制,但是,他也指出没有国家计划不代表就没有“私人计划”,如果让经济体制有序运行,就一定需要这种私

                  人计划,而且这种私人计划也实实在在存在的。
                - 科斯对“价格机制”给予反驳:学者们描述的经济体制在企业内部是不适用的,因为仅仅依靠价格机制来调整

                  经济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科斯认为对于价格机制自动调整在整个社会运作层面是有效的,而在企业内部

                  是无效的。

  • 经济学家们已经意识到了科斯指出的这一事实(科斯引用了马歇尔、克拉克、奈特和罗伯逊等人的结论),他们均承认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并由企业家指挥生产。
  • 但基于已有的认识,经济学家们仍然认为“统筹协调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对此科斯提出质疑。


  • 在肯定了价格机制在企业内部是能够被替代的结论后,科斯继续研究了价格机制能被替代的程度的差异。


  • 科斯在此将“纵向一体化的程度”看作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正是“纵向一体化的程度”在现实中存在着不同,才导致替代价格机制的纵向一体化程度因产业和企业不同而相差悬殊。


  • 企业的性质就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科斯关于“企业的性质”的表述       

          


(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