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盛:执掌IBM的三个“中国人”

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历程中,有一家公司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它是美国历史最久的电脑公司,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电子计算机发展前的几十年。在电子计算机出现后,以垄断的态势独霸行业40年,直至21世纪前夕才被微软超过。

在研究IBM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发现了三个“中国人”的名字,他们三位可以说是IBM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三个人,他们一位挽狂澜于既倒,一位受重任于临危,还有一位正在为IBM的转型奋斗。

不过他们三位并不真的是中国人,但是不知是巧合还是故意,他们在中国音译的名字非常的“中国“,他们就是这篇文章要介绍的IBM三位掌舵手——郭士纳、彭明盛、罗睿兰。

挽狂澜于既倒——郭士纳

尽管IBM在美国风光无限,独霸的地位曾经难以撼动,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盲目的扩张而产生空前的巨亏,仅1992年的年度亏损就达49.7亿美元,三年累计亏损162亿美元。依靠服务器起家的IBM在服务器上吃了亏。

在这大厦将倾之际,一个外来人接过了IBM的大旗——美国最大的食品烟草老板郭士纳(Louis Gerstner)出任IBM董事长兼CEO。那时的IBM不仅是由于扩张导致亏空,长期的霸主地位也导致了企业内部的官僚和保守,郭士纳一个外人在这里似乎很难有发挥空间。

然而郭士纳却是个狠人,上任演讲时表示“我是新来的,别问我问题在哪儿或是有什么解答,我不知道”,但做起事情来却清晰明了,他看到了企业的官僚注意,八婆了过去IBM等级森严的做法,直接用电子邮件和员工通信。同时做出两个最为重要的决策:

1、裁员、剥离低利润业务

2、将经营重点从硬件制造转而大幅投资软件和服务

这个决策精准而有效——1994年底,IBM盈利30亿美元,并在随后两年股价一路飙升,重新回归霸主地位。

受重任于危难——彭明盛

与郭士纳是个外人不同,彭明盛(Samuel Palmisano)时土生土长的IBM人,在接过郭士纳大权之前,就在IBM历练了30年。在没有成为掌舵人时,IBM面临着又一次危机——硬件市场持续下滑,郭士纳时期带来的盈利不能支撑IBM持续发展。

于是彭明盛开始实施具有自己风格的管理模式——为部门设置好盈利目标,然后要求他们必须找出兑现的办法,以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为宗旨,将销售做到极致。

在彭明盛的带领下,IBM继续高速发展,在他离职的时候,IBM在保持营收规模的情况下完成了结构调整,硬件只占全部收入的17%,其余都是软件和服务。在他的领导下,IBM股价一路攀升,达到了215美金的历史顶峰。

不过这样的管理模式也让矛盾逐渐显现:销售部门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产品部门话语权越来越小,这个世界上拥有专利最多的公司却依赖于销售手段。同时,彭明盛时期的IBM也错过了另一个风口——云计算。

如今的掌舵手——罗睿兰

2012年1月1日,IBM任职时间最长的CEO彭明盛卸任,这家百年公司迎来了自己的首位女性掌舵人罗睿兰(Virginia Rometty)。此时的IBM虽然仍是互联网世界里的蓝色巨人,但是却已经被后辈超越——软件业务上被微软压了一头。

曾经彭明盛的名言“IBM不需要远见”,最终给罗睿兰留下了一个难题,那就是云计算赛道上IBM被落下了。被高毛利养大的蓝色巨人在云计算这一低毛利高规模的项目上,难以生存,但是罗睿兰知道,云计算是未来,如果不跟上,IBM这百年招牌很可能砸自己手里。

于是2016年她在CES展会上说IBM已经转型成了“认知计算解决方案云平台公司”,把公司的发展方向和AI绑定,并且也是目前世界上AI专利最多的企业;两年后又看上了“混合云”这块蛋糕,出手收购了红帽公司,拿到了它的混合云解决方案Openshift。

但是起步已晚的IBM能否在罗睿兰手中抢下云计算市场的一大块肉,尚未可知,我们只能期待这位女舵手能给蓝色巨人带来新的气象了。

如今的IBM已经不像以前一样独霸一方,在去IOE的趋势下略显衰落,但是执掌过它的三个“中国人”,其本身却没有失败,在其任期内都为IBM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未来这个蓝色巨人会走向何处我们不去考虑,只是给大家分享这三位掌舵人的故事,以作谈资。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新睿云,让云服务触手可及

云主机|云存储|云数据库|云网络

640?wx_fmt=gif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活动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